“董子酒”的由来
提起“董子酒”,必然令人想到西汉硕儒“董仲舒”。提起董仲舒,必然令人联想到汉武帝诏试贤良,董仲舒以“三策固本”思想匡扶国道。提起“三策固本”,必然会使人想起那个产生过伟大治国思想的地方——“董子读书台”。
历史大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生灵涂炭。人民要求和平,向往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秦始皇横扫东方六国,一统天下。秦朝建立后,实行文化极端专制主义,以刻薄寡恩的法家之术治理天下,结果秦王朝不二世而亡。
国之道确立: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其在前期对稳定社会、与民休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社会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清静无为”、“任自然而轻教化”等黄老思想已经无法满足社会进步、政治一统的客观需要。一场涉及选择道家还是儒家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斗争在所难免,儒生们前仆后继付出了血的代价乃至宝贵的生命。
公元前134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励精图治诏试贤良文学之士。时年45岁的董仲舒以六经之绝学,兼容百家之所长亦连答三章。汉武帝对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主张大为高兴,从其所议,史称《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开启了汉代文治和中国文官制度的先河,开辟了多渠道选拔人才的方式,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汉后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统治理论最终确立起来。自汉朝以来,齐鲁文化也从地域文化上升为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的立国之道。
修建董子台:
隋朝时先人们为纪念董仲舒,在德州这个产生过伟大思想的地方修建了“董子读书台”又称“繁露台”。儒学正统在德州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董子酒以纪念董仲舒而立名。相传,民间祭祀早有工艺酿造董子酒。明孝宗时,为纪念董仲舒,在文庙东侧又兴修董子祠。每年都要象“祭孔”一样,按时祭祀董子。董子酒因之兴起。
古时候,凡进出京都的达官显贵、骚人墨客、学人举子途径德州,必三品董子酒或游赏怡情,或吟诗题赋,或登高明志。骚人墨客或雅聚其间,读书之余暇登台远眺,可见运河帆樯点点。
翻开历史的篇章,一批批学子从这里走向中国历史的政治、文学舞台。
董子酒传奇:
史载1756年即乾隆二十一年,乾隆皇帝南巡途经德州,被运河东岸的繁荣景象和大好风光所吸引。在明媚的春光中,柳丝轻抚,书声琅琅,诗文唱和,蔚为盛事,高台耸立,众人登攀,好一派政通人和、市井繁荣的景象。乾隆皇帝不禁兴致高昂正欲登台,突见不远处有酒户悬挂“儒雅·董子酒”。乾隆皇帝精神倍增,上前问酒家:“何谓董子酒?”酒家答曰:“董子,乃汉时‘群儒首’。其匡扶国道,安定民心,万世敬仰,人人尊而祀。故立名。”乾隆接着问道:“‘儒雅’何由?”酒家继续答曰:“董子‘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其优雅、修养及博学使得四方学士‘皆师尊之’。是故,饮董子酒,人皆儒雅”。乾隆抚须笑赞道:“好!妙!”。乾隆把酒闻香,叹曰:“此酒儒香雅致,真乃酒魂文脉之品”。只见,乾隆一杯饮尽,顿觉旅途劳累一扫而光,登台至高处吟诵道:“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这就是后人传诵的御笔《繁露台》一诗。
大事件,历史演绎总是惊人的相似。时隔15年,1771年即乾隆三十六年,乾隆皇帝再次南巡至德州故地重游。此时,正值春尽夏初,晴空万里,荷满碧湖,杨柳依依,董子台依然耸立,运河旁商船无数,酒风飘香,高台上文人墨客怡情题赋,好不欢畅。乾隆皇帝闻香识酒,饮兴渐浓,寻得老酒户畅饮董子酒。酒户取酒一碗谦恭敬上,乾隆一饮而尽,爽心清神尽享酒中之品位。而后,一边差人尽购放回龙舟,一边差人取坛随其登上读书台。至高处,俯瞰运河似长龙,远眺水天清一色,四个大字“源远流长”格外醒目。乾隆皇帝龙颜大悦把酒痛饮,颂的千古一绝:“故里千秋疑信猜,城楼耸处久称台。都传繁露春秋演,谁识竹林与玉杯。”“玉杯”指古时候酒器,“竹林”指的是魏晋时代在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上“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乾隆皇帝借酒直抒胸臆,充分肯定了儒家经典思想的历史独尊地位以及董子酒的社会人文价值。董子酒与千古经典文化结缘的传世证据正出自乾隆皇帝的绝美诗篇《董子台》。
董子酒价值:
自此以后,董子酒独树一帜、酿造工艺日臻成熟。随着历史风云的变幻,董子酒虽几度兴废,但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早已经深深扎根民族精神的肥沃土壤,必将焕发别样的青春,成为传播历史文明与经典文化的产品代表。董子酒文化与时俱进,必将为建设幸福德州、打造地域文化高地贡献力量,必将为国家统一大业、民族凝聚力及缔造富国、强国传奇而发挥积极作用。